让清廉家风成为涵养正气的“源头活水”
家风不仅是家庭私事,更是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大事。培育清廉家风,如同在源头筑起堤坝,既能为干部家庭遮风挡雨,更能为社会涵养清风正气,让廉洁从政的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清廉家风,始于干部自身的“率先垂范”。只有自己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带头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才能让家人耳濡目染,让“清廉”成为家庭的精神底色。如今各地开展的“廉洁家访”“家庭助廉座谈会”,正是通过把监督关口前移到“家门口”,用身边案例敲醒“枕边人”,让“廉洁账”算进“家庭账”,让干部和家属共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清廉家风,贵在家人之间的“双向守护”。家庭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能不能守住,家人的作用至关重要。现实中,有的家属是“廉内助”,面对诱惑敢于说“不”;有的家属却成了“贪腐推手”,怂恿甚至逼迫干部用权谋私,最终把整个家庭拖入深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道出了家人在家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培育清廉家风,需要家属既做“贤内助”,更做“监督员”:当干部遇到困惑时,多吹“清风”少吹“歪风”;当出现不良苗头时,及时“扯袖子”“敲警钟”;面对各种诱惑时,共同守住“家门”。
清廉家风,终于社会风气的“润物无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的影响从来不止于家庭内部,它像一滴水珠,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风气。当干部家庭洋溢着清廉气息,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会产生“见贤思齐”的效应。近年来,各地通过评选“清廉家庭”、讲述家风故事、把清廉元素融入村规民约等方式,让清廉家风从“干部家事”变成“社会共识”。在一些乡村,村民们把“清廉家风”写进红白理事会章程,婚丧嫁娶不比排场比节俭;在不少社区,“廉洁文化墙”上展示着身边的家风故事,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道理。这种从家庭到社会的延伸,让清廉家风如同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着社会风气,为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提供着最深厚的“民心支撑”。
家风建设非一日之功,清廉传承需久久为功。从干部自身做起,从家庭小事严起,让清廉家风成为每个家庭的“传家宝”,就能汇聚起涵养清风正气的强大力量,让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最坚实的社会根基。(汝南县纪委监委 单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