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笃定践行人民至上 永葆为民初心使命

发布时间:2023-05-31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翻开党的二十大报告,“人民”一词醒目鲜明,贯穿始终,再次成为高频词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直抵人心。踏上新的赶考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守好“人民的心”,就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厚植“为民初心”、深耕“为民匠心”、涵养“为民恒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要落实到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员、干部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真正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

“出于其口,成于其手。”实干是最好的担当,而为民造福就是实干担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把“干”字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哪里有群众诉求,工作重心就往哪里倾斜。要深化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争高低,在改善民生福祉的成效中论英雄,以实干担当实现“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民生效应。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这是苏轼在为官任上写下的八个字,也是对后来者的警示和告诫:“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从严从紧的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警钟长鸣,平和心态,常怀敬畏之心,常思防微杜渐之诫,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各种风险挑战中筑牢坚强屏障,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断加强自己思想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始终铭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党尽责、为民造福,才能自觉遏制贪念,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新时代、新使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唯有“置顶”人民利益,笃行“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始终把人民至上情怀厚植于心、付诸于行,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平舆县纪委监委 朱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