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从“过度留痕”做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着力于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度留痕的问题,明确提出要强化结果导向,坚决纠正机械式做法。
工作留痕的方法行之有效。最熟悉的就是工作要有台账、报表、笔记、材料等,其优点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行为或活动,以便梳理工作、优化思路、总结经验,具有依法履职有章可循、责任追究有证可查、考核奖罚有据可依等作用。
但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基层工作本来就千头万绪,如果不切实际,过分要求基层“工作留痕”,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比如,村级会议也要有记录、有照片、有签到、有讲话稿,入户走访要有记录、有照片、有合影,还要发工作群。大家都忙着照像了,哪还有时间与群众谈心交流,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特别是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过度留痕”的现象更为突出。据报道,调研时一位驻村第一书记颇有怨言,没想到驻村的首要任务竟然是填表格做台账。他指着档案柜里一排排的档案盒吐槽:这上面两格是村档,下面几格是户档,这些还只是一部分,乡里和贫困户家还都有一模一样的资料,有的表格还要求一式三份,一个数据填写错误就得撕毁重填。这些现象严重占据了基层干部的精力和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对于基层干部来讲,最痛苦的事不是冲在一线扑下身子认真干事,而是整理笔记、台账、报表等。事事留痕,看似忙忙碌碌,其实都是在做表面文章。多数情况下,工作留痕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成了应对上级检查考核、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的形式主义,是用新的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
宏伟蓝图描绘的再好,也需要基层落实推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是整个国家行政运转的最后环节,与机关工作相比具有特殊性,工作程序要求少些,实际操作多些。所以,不能制定一个看似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分标准”。对照“万能标准”评判一番,看上去“天衣无缝”,实则是“相去甚远”。不注意研究基层工作,不懂得因地制宜,就会让督导检查的形式大于内容、过场大于效果。
为基层松绑减负,就要减少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督导检查,变成单纯的翻看档案资料,以材料论英雄,而不是到现场、到基层一线实地查看,这样不能了解真实情况,起不到督导检查的作用,而且不全面的了解和错误的定性,还可能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为基层松绑减负,就必须打破“以材料论英雄”的惯性思维,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盯好各项任务整改落实。为此,必须强化结果导向,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脚踏实地、扎实有效地开展督导检查。目标考核设置中应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应全面压缩面向基层的各类会议、台账、材料、报表等,剔除不必要的检查。“不以台账论英雄”,不能以谁的台账全、文件齐、资料多,厚厚一摞、图文并茂,就是谁的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根本的工作方法,还是要深入群众,实地走访查看。
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应从清除“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开始,清除过多过滥、变味变调的“痕迹管理”,真正把干部从繁杂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中去。(泌阳县纪委监委 王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