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从《南京照相馆》看党员干部如何筑牢正确历史观

发布时间:2025-08-14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展现了1937年南京城沦陷后的至暗时刻,一家照相馆里的普通市民守护日军暴行证据的壮举。影片中,当邮差阿昌坚定地将记录屠杀真相的底片缝进衣里,照相馆老板老金在日军屠刀下高呼“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些场景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那些定格在胶片上的残酷画面,不仅是一段沉痛的民族记忆,更是对党员干部树立、引导、践行正确历史观的深刻警醒与启示。

树立正确历史观,当以“知史鉴今”为根,在回望来路中校准价值坐标。回望历史,抗联英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却始终高呼“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生死考验也压不垮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信仰的忠贞。这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名字,彰显着“为国为民”的历史正道。反观现实中一些落马干部,或歪曲党史军史为贪腐行为找借口,或将历史成就归功于个人能力而脱离群众,根源正在于历史观的错位。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误解历史就会迷失方向。唯有从“四史”中汲取营养,深刻领悟党带领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历程,才能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始终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坐标,才能在面对诱惑时守住本心,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

引导正确历史观,须以“激浊扬清”为责,在辨析是非中凝聚精神力量。当下网络信息繁杂,历史虚无主义常以“解构”“反思”为幌子,歪曲党史国史、诋毁英雄烈士,企图篡改历史真相、混淆公众视听。党员干部当如影片中守护罪证的先烈,敢于亮剑、坚决抵制。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扎根大漠五十七载,以数字化技术让千年壁画“永葆青春”,守护的不仅是文物,更是民族记忆;历史学家章开沅晚年笔耕不辍,以严谨考证驳斥对辛亥革命的歪曲,彰显的正是捍卫历史的担当。党员干部要主动当好“历史讲解员”,凭借扎实理论素养,依托各类宣传阵地,用真实史事、确凿史料讲清历史原貌,积极宣扬英雄模范事迹,让群众在榜样感召中体悟历史正能量,凝聚起全社会尊崇历史、捍卫历史的磅礴力量,筑牢抵制错误思潮的精神防线。

践行正确历史观,要以“继往开来”为要,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时代答卷。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更在于传承与创造。“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劲头,为国家石油工业奠基;“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6年,在绝壁上凿出“生命渠”,让草王坝村告别缺水历史。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从先辈的足迹中汲取力量,将历史智慧融入工作实践,在基层治理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改革攻坚中以“逢山开路”的闯劲破解发展瓶颈,在生态保护中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守护绿水青山。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耕耘,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作为,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让正确历史观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方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答卷。

从《南京照相馆》里守护真相的身影,到今天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担当。唯有以正确历史观为指引,方能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定力,在奋进征程中行稳致远,让每一步前行都成为通向民族复兴的坚实足迹。(泌阳县纪委监委 王明莉 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