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
中央八项规定,如一道澄澈的清流,涤荡了中华大地上的沉疴积弊。然而,当这股清风抵达基层乡野的“最后一公里”,其贯彻成效不仅关乎国家政策的最终落地,更直接塑造着群众对党风政风的切身感知。乡镇纪委作为扎根于田野阡陌的纪律前哨,唯有以“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深”字发力,方能使八项规定精神在乡村沃土生根抽芽,结出造福群众的硕果。
“严”字当头,筑牢监督执纪的坚实屏障。“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作风建设最忌在微小处失守。乡镇纪委作为基层监督的“前哨站”,必须把日常监督作为基本职责抓牢抓实。党纪处分通报一出,纪委的“火眼金睛”就在身边,谁还敢顶风违纪?这种“严”字当头的监督,如明镜高悬,照出作风的每一粒微尘,使纪律真正成为基层干部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实”字托底,根植执纪为民的深厚土壤。基层纪委工作本质上是民心工作,其“实”的底色在于以群众痛痒为工作导向。建立公示制度,方便群众监督。同时,坚决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整合清理各类冗余工作群、APP,让村干部从“屏幕”前回到“田埂”上。乡镇纪委工作重心唯有始终置于群众“急难愁盼”之上,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土壤中汲取最深厚的民意滋养。
“深”字发力,涵养清风养廉的长效生态。“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不能仅靠外在监督,更需培育内在自觉。乡纪委当以“深”字为要,将教育引导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定期组织“廉情茶话”,以村规民约、家族族训中的廉洁元素为媒,讲述乡土里的清廉故事。此外,助力推动将“廉”字写入村规民约,评选“清风家庭”,让廉洁之根深植于乡村文化血脉之中。这种深耕厚植的廉洁文化建设,正是从源头上加固八项规定堤坝、营造“不想腐”氛围的坚实基石。
乡镇纪委身处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八项规定精神能否真正惠泽乡土的关键枢纽。唯有以“严”为盾,密织监督网络;以“实”为根,深植为民情怀;以“深”为魂,涵养廉洁风尚,才能将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彻底打通、铺平、拓宽,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如春风化雨般泽被每村每户,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清廉动力。
当基层干部自觉抵制“一杯酒”、“一餐饭”的诱惑时,当村民不再为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而忧心时,当清风正气在田野间蔚然成风时,那正是八项规定精神在“最后一公里”处绽放的最美丽花朵,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壮丽画卷在基层徐徐展开的动人序章。(上蔡县崇礼乡纪委 董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