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漫步六尺巷 行稳廉政路

发布时间:2025-01-14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安徽桐城西南一隅,有一条长约百米、宽仅两米的小巷,巷道两端立着石牌坊,一座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这就是著名的桐城六尺巷。数百年来,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它不仅承载了邻里间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佳话,更蕴含着宽厚淡泊、廉洁奉公的政德理念,其精神价值对纪检监察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身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我们应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明辨是非,坚守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不断助力纪检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

心怀“宽仁”之情,厚植廉政为民情怀。“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大学士张英的家书尽显其仁爱宽厚之心,不仅为家人指引了道路,又感化了邻居,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可能因争夺地界而引发的邻里矛盾。纪检监察干部也要像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一般,心怀宽仁,勤勉爱民。在工作中,要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洞察群众疾苦。要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将监督执纪问责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对于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纪检监察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的坚强后盾。

胸怀“正己”之心,立牢清正廉洁标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张英不因位高重而为人熟知,却因秉公用权而历史留名。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清正廉洁的典范人物层出不穷,从铁面执法、不避权贵的包拯,到敢于直谏、不惧强权的海瑞,到一心为民谋福祉,全力治理“三害”的焦裕禄,再到两袖清风、两次进藏奉献西藏建设的孔繁森……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纪国法的捍卫者,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自重自省、慎言慎行,不为私利所动,不为权势所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严守纪律底线,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时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自觉接受监督,以实际行动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守护者。

身负“礼让”之德,彰显执纪问责温度。“得一尺,声名全失;让三尺,百年流芳。”张英身为朝廷高官,用宽和谦逊的态度让出了以德服人的家风。此外,历史上王泰让枣、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递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东汉开国功臣冯异“行与诸将相逢,往往引车避道”,主动礼让同僚,让出了谦虚谨慎、团结和谐;蔺相如对良将廉颇一让再让,让出了“将相和”、国之安泰。纪检监察工作者肩负监督执纪问责的重任,更应从传统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以公正、宽厚的态度对待手中权力,既要严格依纪依规依法执纪,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又要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给予那些一时迷失方向犯下错误、真心悔过的干部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既体现组织处理的严肃性,又彰显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六尺巷的故事,历经岁月沉淀,依然熠熠生辉。纪检监察干部当汲取其中养分,以宽仁、谦和、廉洁的态度履行职责使命,在廉政之路上笃定前行,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贡献力量,守护好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泌阳县纪委监委  王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