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不敢、不能、不想浪费”的长效机制
如果用两个字描述2020年,我想到了“珍惜”二字。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毕竟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正遭受着新冠肺炎病毒的折磨。
珍惜粮食,能节省就不要浪费,毕竟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的那么多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近,节约粮食、抵制餐饮浪费行动在全国铺开。各地积极响应,不断推出“光盘行动”“小份菜”“N-1点餐”“餐后打包”等许多可行之举,受到了群众认可,社会好评。但也出现了“餐前称体重”“鸡屁股切的有点大”等可笑之举,如何避免行动一阵风,流于形式,真正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演变为每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从而建立起不敢、不能、不想浪费的长效机制,还需要不断规范。
教育是基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教育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好的品德伴随一生。从娃娃抓起,学校要把节俭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节俭的美德。当前,学生的爱粮节粮意识不容乐观,学校餐饮浪费不容忽视。我们现在农村中小学实行营养餐计划,中午餐免费提供。因为是免费提供,有些孩子吃不完或不合口,就扔,就倒,造成了浪费,甚是可惜。如果是自己花钱买饭,如果是吃自己家里的饭还会是这样吗?家庭教育也要跟上,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父母大手大脚的,孩子的节约意识很难养成;父母勤俭节约的,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在这方面,郭晶晶、霍启刚夫妇就是很好的例子,二人可谓豪门中的清流,节俭的榜样,他们自身节俭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美德的培养,经常给孩子穿平价衣服,吃平价餐,出门购物自带购物袋,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与节俭。利用媒体舆论加强对全社会杜绝浪费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思想深处树立节约意识,进而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做到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节俭型餐饮文化。
立法是保障。道德是给讲道德的人用的。对于餐饮浪费,有的人可以做到上有号召,我有行动。但有些人就不以为然了,我花我自己的钱,我吃多少,吃得了吃不了是我自己的事,与你何干?所以有些事单纯靠道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道德是软约束,立法是刚性约束。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社会是讲规则,讲法治的社会。抵制餐饮浪费同样离不开法规制度的支撑与保障。国外在节约粮食立法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好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国有《反食物浪费法案》,意大利有《反食品浪费法》,日本有《食品循环法》和《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等,用法规制度进行奖惩。其中最严格的是德国。德国人在节制浪费上的经典语句就是: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食物,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浪费。在德国有一个机构叫城市秩序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见到有人浪费粮食都可以向这个机构投诉举报,工作人员会马上到场下发处罚通知书,按规定罚款。
监管是常态。没有监管,再好的制度和法规也只是一纸空文。对浪费行为要依法依规监管,依规依法处罚,这样才能彰显制度法规的生命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浪费行为。担负不同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扛起责任。餐饮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指导餐饮行业规范建设,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制作、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标准,在餐饮行业推行科学、节约的消费模式。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各镇食药监所要扛牢监管责任,聚焦机关食堂、中小食堂、餐馆饭店、企业食堂等重点,狠抓日常监管,提高巡查频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杜绝餐饮浪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的重要方面,立足职能职责、紧盯各级领导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等重点对象,强化监督检查,精准监督、创新监督,对违规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问题坚决查处,狠刹奢侈浪费歪风。(确山县纪委监委 刘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