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话廉洁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廉洁”一词最早源自屈原所作《楚辞.招魂》,也是他一生秉赋清廉德行的真实写照。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大地上普遍的民俗,也是源于缅怀屈原所留传下来。粽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食物,这种食物以江米为馅,外面裹上苇叶、荷叶或者是艾叶,吃起来香甜可口,清香四溢。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小的粽子成为“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的代表。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从传统节日中传承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以芷兰之香抵御污秽之风的品格,让学廉、思廉、崇廉、守廉、倡廉成为自觉的行动。
二片粽叶甘奉献。粽叶是包粽子的第一步,它坚挺着躯壳,独自承受着滚烫的沸水,却让粽子有清香之气,象征着甘于付出,乐于奉献。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纯洁党的肌体的重要任务,既然我们选择做了纪检监察干部,就要乐于奉献,迎难而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曾看到,因为疫情办案的同志一连几个月回不了家,衣衫、药品都是同志们送到办案点;也曾看到搞监督、写材料、审案件的同志,常常因为时间紧迫,办公室的灯亮到凌晨两点;年迈的父母生病时,他们极少有时间陪伴床前;新生的婴儿出生时,他们难得照顾孩子哪怕一天。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就该有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胸襟,就当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维护的是公益、公利,就应坚持权为民所用、责为民所担,就要做到吃苦在前、甘于奉献。
半两糯米证清白。包粽子多使用白糯米,白莹如玉,洁净清白,象征着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清”就是清正、廉洁,“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就是无杂质的澄澈、无杂色的纯净。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作为执纪者,我们要始终牢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古训,严格要求自我,瞄准高线、坚守底线,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时刻谨防“墨染白袍”,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颗红枣显赤诚。粽子中往往包着颗颗红枣,红火热烈,象征着对党忠诚、忠于职守。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写在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里的,忠于职守则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忠诚卫士,更要讲忠诚,做到绝对忠诚。没有忠诚,没有绝对忠诚,就做不好纪检监察工作,就难以承担起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因此,对于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来说,一定要始终坚守对党忠诚这条“生命线”,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持原则、秉公执纪,坚定不移反腐败,驰而不息改作风,一环接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
粒粒红豆显团结。糯米本身滑糯,红豆粽子中的粒粒红豆,能让粽味更加香甜,也象征着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团结出凝聚力、战斗力。一个单位,同志之间团结,就会政通人和、事业兴旺;不团结,就会矛盾丛生、贻误工作。纪检监察工作业务性强、关联度高,要想做出模范表率,就必须牢固树立密切协同、精诚合作的意识,把团结作为一条纪律来遵守,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作为一种修养来培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营造团结中干事、干事中团结的浓厚氛围,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
一根麻绳立规矩。粽子包好后,需要用麻绳将粽子紧紧包裹起来,如此才能固其身、塑其形,象征着无规矩不成方圆。打铁必须自身硬,纪检监察干部作为执纪者,要以更高标准约束自己,做到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要强化“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用监督约束自己,规范行为,维护好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
又是一年端午即将到来,粽香飘逸。在我们吃粽子,缅怀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的同时,将“廉洁”二字深深铭刻在心中,用清廉的思想、清白的操守、清正的品行,向屈原廉洁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