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剑铸魂担使命 正身怀民扬清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根本保障。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贯穿党的自我革命全过程,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也为纪检监察干部修身正己、履职尽责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唯有将理想信念立得更高、为民情怀扎得更深、斗争本领锤炼得更强、作风形象树得更正,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理想信念“立得住”,以真理之光照亮精神灯塔。“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论语》中的箴言,揭示了理想信念对个人与政党存续的根本作用。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北宋大家张载,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方志敏,再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模范干部郑培民,无数先贤以坚不可摧的信念,构筑了民族的精神基石。纪检监察干部作为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必须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监督执纪全过程。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使命,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守纪律规矩,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
为民情怀“扎得深”,以公仆之心践行初心使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的治国理念,在今日依然振聋发聩。明代清官海瑞巡抚淳安时,目睹百姓饥荒后冒死上书减免赋税;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期间,坚持“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的信念,将生命最后一刻留在治沙一线;黄文秀放弃城市高薪,将生命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纪检监察干部厚植为民情怀,要常怀忧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要深入基层一线,真正做到“脚下沾泥土,心中装百姓”,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切实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摸清、摸准、摸透。正如郑板桥所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唯有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斗争本领“过得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顽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的这句话,揭示了斗争精神对抵御风险挑战的重要性。明代于谦任都御史期间,创设“巡抚六察”制度整肃吏治;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力革时弊,整饬吏治,使大明王朝焕发新的生机。这些历史先贤以无畏的斗争精神,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纪检监察干部更需练就过硬斗争本领,面对腐败现象,敢于亮剑,勇于担当,对一切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坚决斗争。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腐败问题零容忍,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清除党内的害群之马。正如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唯有练就过硬本领,方能在复杂局面中破浪前行,为党和人民事业保驾护航。
作风形象“树得正”,以清廉为本涵养政治本色。“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作风形象关乎人心向背,更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清代名臣于成龙以“天下第一清官”著称,其赴任福建时仅带一箱粗布衣被,离任时百姓“扳辕卧辙”相送;“人民的樵夫”廖俊波,始终廉洁奉公,把自己的工资都拿出来资助困难群众,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纪检监察干部更需树立正确的作风形象,将清廉作为涵养政治本色的基石。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物欲所惑,不为私利所动。要以开放和谦逊的态度,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开展工作、生活,让清廉成为自己最鲜明的标识。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放言五首》中写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纪检监察干部唯有将理想信念之基、为民服务之情、攻坚克难之能、清正廉洁之志融入血脉、刻进灵魂深处,始终如一地坚守初心,方能经得起历史的严苛检验,真正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筑牢根基,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泌阳县纪委监委 王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