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形式主义成为乡村振兴的枷锁
形式主义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基层形式主义问题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关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元旦贺词中就明确提到要为基层松绑,要给干部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谋事创业。中办、国办去年出台《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目的就是从政策层面为基层撑腰减负,让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服务群众的工作当中。
形式主义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本末倒置,成为影响工作开展的顽疾,多年来让基层苦不堪言、深恶痛绝。经过去年的减负整改,就目前情况而言,广大基层效果显著。但治理形式主义顽疾,不是一年的事情,不是暂时的工作,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基层,是落实工作的神经末梢、执行任务的最前线,承载着大量政策落实、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等工作。形式主义是基层干部的痛点,也改革的难点,形式主义给基层干部带来了精力的分散、心理的负担,若基层形式主义之风不减,各类台账过多,走马观花式检查过多,考核评比过多,迎检资料过多,需要登录完成的APP软件平台过多,就无法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激发其内生动力。
这样的结果就是乡镇单位一个部门人员同时干好几种活,“连轴转”更是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前段时间80后云南白发乡镇干部李忠凯的照片刷屏网络,让广大网民心疼不已。这些现象反映出了基层干部的真实工作写照。许多基层干部深有同感。
要彻底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就要从认识上、制度上、执行上着手。从决策层和管理层下笔,把部分党员干部的认知思想上扭转过来,从政绩立场上纠正过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继续推进放服改革,努力纾解基层面临的难题,争取化解基层干部的心病,让基层党员干部真正腾出手、放宽心,俯下身,让能基层干部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从能者、贤者、口碑好的干部流动起来,促进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干部队伍调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基层真正成为大有可为、大施拳脚、大展宏图之地。
(上蔡县蔡都街道纪工委 马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