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克欲知止 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清代刑部大臣冯志圻面对稀世宋拓碑帖竟原封不动退回,只言“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此语如金石掷地,道出千古箴言:唯有克己,方能立身成己;唯有知止,方可行稳致远。于个体修身处世如此,于党员干部为政用权,更是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根基所在。

克欲之坚,必源于“心有真宰”的定力支撑。若心灵失主,必如浮萍逐流,终为欲望所噬。《醒世恒言》中薛某梦中化鱼,明知饵中有钩,却难抵香饵诱惑,终遭大祸,恰是“胸中先乱,何以临事”之警世镜鉴。相反,元代许衡一句“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如朗朗清风,于荒芜中昭示精神之主巍然不动。此“真宰”于共产党人而言,便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理想信念。焦裕禄抱病治沙“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皆因信仰之根深扎于为民之土。当“梨虽无主”的考验来临,“我心有主”便是最坚固的堤坝。

知止之明,则生于对诱惑“封心断念”的智慧决绝。冯志圻深谙“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故以“想象其为赝品”为心灵筑起一道无形高墙。古人“毋为私欲蔽”的告诫,正是这份洞察人性幽微的清醒。杨业功于房门大书“携礼莫入”,郑培民一生自隐集邮雅好,皆以“不贪为宝”的明澈划出清晰界限。这份“知止”并非消极退避,而是洞悉欲望深渊后主动设防的积极修为——当“封心眼,断其诱惑”成为内在律令,诱惑再猛烈也终将无功而返。

行稳之远,必赖于在克欲知止中“持守正道”的恒久践行。王阳明所言“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正是以严苛自省守护正道的精微功夫。杨震“四知”拒金,子罕以“不贪为宝”,李汰“黄金难换腐儒贫”,无不是以金石之节操于日常中涵养凛然正气。周恩来总理常以“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砥砺自我,其“无求”绝非无为,而是摆脱名缰利锁后对使命更纯粹的奔赴。唯此正道在心,方能在时代惊涛中不被乱花迷眼,不为浊浪所动,使每一步皆踏于坚实大地。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立于新时代潮头,党员干部当以“真宰”为舵,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把紧手中“红旗”,在克欲知止的淬炼中铸就金刚不坏之身。八项规定精神如长鸣警钟,要求我们须臾不忘“封心眼,断诱惑”,常怀“我心有主”的定力。唯有如此,个人方能在自我超越的人生征程上行稳致远,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在清廉沃土上绽放出明艳花朵。(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