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以务实之风涤荡时代浮尘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中国传统文化中,“务实”二字重若千钧。荀悦在《申鉴》中斥虚言、浮术为“四弊”,王守仁以“务实之心”对“务名之欲”,吕本中倡“当官处事,但务着实”,历代先贤都将务实精神镌刻进民族精神之中。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党员干部更应深悟:务实不仅是修身之本,更是治国之要;不仅是传统智慧,更是时代使命。

千年文脉淬炼务实品格。中华文明五千年,务实精神始终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不竭动力。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足迹遍及三山五岳,历经二十七载终成典籍。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立限责事,以事责人”,以“月有考、岁有稽”的实干作风缔造万历中兴。北宋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不筑虚名楼阁,却修六井、浚西湖,以“苏堤春晓”的千年胜景印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观。这些穿越时空的实践昭示:唯有把双脚扎进泥土,把双手探入基层,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坚实印记。

虚浮之弊犹需警钟长鸣。《吕氏春秋》有言:“华而不实,耻也。”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致四十万赵卒被坑,明代严嵩以“青词宰相”之名邀宠却祸乱朝纲,清代和珅媚主弄权终成帝国蛀虫,都警示虚浮之害深重。当下个别地方仍存“景观亮化”过度化、“痕迹管理”形式化等虚浮怪象。某地耗资千万建“文化长廊”,到最后却成烂尾工程;某部门要求社区悬挂二十余块牌匾应付检查,却为百姓诟病。这些现象与“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要求背道而驰,与群众所盼离心离德。正如王阳明所言:“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破除虚功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新时代呼唤务实担当。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立下“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的调研准则,跑遍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探求治灾良策。黄文秀在脱贫攻坚战场用“扶贫手账”记录每户实情,以年轻生命诠释“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些典范印证着《盐铁论》“言之非难,行之为难”的哲理。当前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更需要党员干部如《周礼》所言“以实功考吏治”,在乡村振兴中精准施策,在科技创新中久久为功,在民生改善中善作善成。

务实之道贵在知行合一。清代颜元提出“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实学思想,与今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一脉相承。深圳特区建立时,建设者们在蛇口工业区竖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牌,用“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诠释改革精神。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彰显服务型政府的务实本色。这些实践深刻说明:务实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马上就办”的效率中,凝结在“办就办好”的质量里,彰显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上。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重温《申鉴》“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箴言,更觉务实精神的时代价值。党员干部当以“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在调查研究中练就“火眼金睛”,于改革攻坚中磨砺“铁肩硬骨”,让务实之风涤荡形式主义浮尘,用实干笔墨书写无愧时代的答卷。如此,方能如《尚书》所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留下务实重干的深深足迹。(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