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入骨润心田:从文化根脉中涵养新时代廉政正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开展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警示教育,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廉政文化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红色基因中赓续血脉,以廉政文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公生明,廉生威”的箴言始终闪耀。北宋包拯“不持一砚归”的廉洁故事至今传颂,明代海瑞“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的铮铮铁骨令人敬仰。这些文化瑰宝启示我们:廉洁不仅是为官者的职业操守,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既要传承“出淤泥而不染”的士大夫气节,更要赋予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时代内涵。当“廉洁奉公”从文化基因转化为行动自觉,党员干部就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
现实中,某些腐败案例的惨痛教训时刻警示我们:文化防线的失守往往先于党纪国法的突破。某地落马官员在忏悔录中写道:“看到商人住豪宅开豪车,内心逐渐失衡,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教导抛诸脑后。”这种现象折射出部分干部在文化认同上的偏差。反观“时代楷模”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载,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正反案例的鲜明对比说明:廉政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准则。
构建新时代廉政文化体系,需要制度保障与教育引导同向发力。湖北省纪委监委开展的“楚韵清风”廉洁文化展,将古代监察制度与当代监督体系有机融合;浙江省打造的“清廉村居”数字化平台,让群众随时监督村级事务。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廉政教育融入干部培训课程、嵌入基层治理体系、植入群众日常生活,就能形成崇廉拒腐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运用短视频、互动直播等传播方式讲好廉洁故事,更能让清风正气飞入寻常百姓家。(平舆县纪委监委 李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