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为官先修德

发布时间:2023-08-31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审查调查结果和处分结果。通报指出,范一飞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政治意识淡漠,对抗组织审查,大搞迷信活动;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长期违规接受宴请、旅游、打高尔夫球等活动安排,违规参加公款宴请、收受礼品礼金、出入私人会所;在职务安排、岗位调整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官不廉,纵容亲属不实际工作而获取薪酬,搞权色交易;违规干预、插手执法活动;道德败坏,家风不正;毫无纪法底线,胆大妄为,“靠金融吃金融”“以钱生钱”,长期以“投资”为名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贷款融资、企业经营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范一飞身居高位要职,却毫无为官做人的底线,纪法意识淡薄,与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求相去甚远。这再一次提醒那些今后想从政的人,欲为官,先修德。

德是从政之本、为官之基。德如阳光雨露,官如花草树木。有了阳光普照、雨露滋润,花才能开得鲜艳持久,草木才能葳蕤生长。修德就是汲取阳光蓄能,承载雨露养体,能量充足,身体“健康”,就能够百毒不侵、百病不染。封建社会的一些官员尚且能够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化教育,承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使命,修官德、严己身,注重“身后名”,追求“不朽”。孔子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诸葛亮写《诫子书》强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包拯“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李沆身为一朝宰相,满足“巢林一枝”;李太守“闭关迎使者,灭烛看家书”;许衡不吃路边梨,陆绩用“廉石”压舱,张伯行不取民之脂膏。自胜者强,他们在修德上下足了功夫,做到了“管却自家身与心”。不独封建官吏中廉官名垂青史,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中清廉者比比皆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邓拓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时花自己的钱买纸墨,为他人题写条幅;杨善洲在位不为私用权,退休后自费绿化荒山几十年。公与私是一把尺子,丈量境界高下;也是一杆秤,秤出格局大小。修德的过程是公与私较量的过程,是扩格局、筑根基的过程,是从政为官的前提,要做一位百姓口中的好官、公私分明的清官,就必须夯实立德修身的根基。

德有不修,祸必及身。德如水,官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先做官、后修德,势必本末倒置,一无所成,反而为祸一方。人有欲望,贪欲者,众恶之本;世界充满诱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避免为欲所诱的最好方法就是练定力、强自律,而定力来自从政前的修身,自律源于为官前的修德。遍览古今如范一飞这样不修德身、不守纪法、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官员,无不受到惩处,最终身陷囹圄,打入历史另册。

白居易在《伤唐衢》中说:“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修德就是辩是非、识真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道”牢牢存储于心,用纪法规范行为。修德是一辈子的事,更是从政为官前的奠基,凡是想走仕途、展抱负的人,就要在修德上狠下功夫,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