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项目中的“数字游戏”要不得

发布时间:2025-06-16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近年来,山东省一些地方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中暴露出的数据注水、重复开工、论证虚浮等问题,折射出少数干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和形式主义的歪风。这种以“数字游戏”装点门面的做法,不仅浪费公共资源、透支发展信用,更损害政府公信力,必须坚决纠治。

形式主义作祟,让项目沦为“面子工程”。一些地方将项目开工仪式当作“政绩秀场”,重场面、轻实效。淄博高新区同一项目反复开工三次,滨州市博兴县某项目两次纳入开工却仍停留在纸面,表面是追求“开工热”,实则是“开工即竣工”的虚假繁荣。更有甚者,一场开工仪式耗资20余万元租用电子设备,将公共资金挥霍于“造势”而非“做事”。这种形式主义的“数字游戏”,本质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既浪费资源,又消解群众信任。

急功近利驱动,数据注水催生“虚假繁荣”。部分地方为追求投资数据“亮眼”,不惜在项目申报中“注水吹牛”。烟台市蓬莱区某项目申报投资额高达90亿元,两年间却仅投入500万元“平整土地”;滨州市博兴县将同一项目虚报70多亿元投资额,却连基本论证都未完成。这种“数字泡沫”看似堆砌了政绩报表,实则透支地方发展潜力,甚至可能衍生债务风险。中央三令五申强调“严控隐性债务”“杜绝形象工程”,但少数干部仍顶风作案,暴露出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漠视。

法治意识淡薄,违规操作埋下“风险隐患”。项目开工必须依法依规,但个别地方却将程序正义抛诸脑后。用地用海手续尚未完备便仓促开工,既违背《土地管理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又可能引发后续纠纷甚至生态破坏。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侥幸心理,反映了一些干部法治观念的缺失。若放任此类行为蔓延,不仅损害市场秩序,更会动摇法治政府的根基。

整治项目中的“数字游戏”,需从根子上破除畸形政绩观。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机制,将“落地率”“实效性”作为硬指标,杜绝“纸面项目”“仪式工程”;另一方面,需强化监督问责,对数据造假、违规操作者严肃查处,形成震慑。唯有让项目回归服务民生、推动发展的本质,才能挤掉水分、夯实根基,真正以实干赢得民心,以实绩护航发展。(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