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吾所有 一毫莫取
古人云:“临财欲其勿苟,见利欲其勿争。”朱熹家训此语,道出金钱对品格的严峻考验。从《尉缭子》“清不可事以财”的为将箴言,到“廉者常乐于无求”的清醒智慧,历史长卷无不昭示:面对公帑私利,“非吾所有,一毫莫取”才是清正廉洁的立身基石。
尚俭戒奢方能守心,这是抵御物欲侵蚀的坚固堤防。司马光曾诫子云:“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此言如明镜映照古今——廉者因无求而常乐,贪者却因不足而长忧。谢公旦面对“百支金烛”不为所动,况钟离任“不带江南一寸棉”,他们用身体力行的“寡欲”书写了不被物役的清醒篇章。对党员干部而言,厉行节俭、少私寡欲不只是个人修养,更是守护公心、不为外物所奴役的客观要求。
克己慎微才可守廉,非自律者难以达此境界。金钱诱惑前,最大的敌人与最难的关口,向来是自己灵魂深处的缝隙。“点墨虽小,终不可湔。”思想上微小松懈,常导致行动上巨大溃散。唯有将修身律己升华为一种精神自觉,面对诱惑,时时“知敬畏、守底线”,方能在“克己”的磨砺中让公与廉铭刻于心、笃之于行,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千钧重任。
公私分明方为大义,此乃党性纯度的重要标尺。古训警醒:“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那些真正彪炳史册、泽被后世者,如谷文昌“不沾公家一点油”、焦裕禄“不准看一场白戏”,无不是守公去私的典范。党员干部须谨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皆非可染指之财;公权为民,一丝一毫断非能私用之器。唯有怀敬畏与规矩在胸,才能成就真正的大公大义。
“临财”是考验,“不贪”见操守。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古训仍如洪钟大吕长鸣于耳。党员干部当以“正心明道”为修身之本,怀德自重以强化定力,戒除贪欲、坚守规矩,擦亮清廉底色,在物欲横流、世声嚣嚣中多一分冷静与定力,少一些浮躁与盲动,真正牢记“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朴素箴言,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上最庄严的承诺与最醒目的精神界碑。(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