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于心 心躬于行
“心即理”、“致良知”、“吾心光明”、“知行合一”等思想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在当时官场腐败现象严重、社会发生道德危机的实际情况下,提出的“心学”理论,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思想。
所谓“心”、“良知”,亦是今日我们所推崇的廉政道德观。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廉洁从政、勤政爱民是为官者“良知”的主体部分,是廉洁从政,还是贪污腐败,都不是茫然所为,背后之“心”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因此廉政始于心然后躬于行,唯有不断审视自我、检身正己,才能反求诸心、拒腐防变。
为官应先养“心”。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后枝叶日茂、根干能大;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故立志贵专一。为官者要想成为清官、好官,必须将私心扫除荡涤,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清代于成龙就是心正气淳、立志专一的一代廉吏。当年他赴广西罗城任县令时,曾立志:“吾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之后,在他的为官生涯中,一直戒奢崇俭、勤政不惜,为自己定下《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时时对照、省察克治。他任两江总督后,仍然生活清苦,每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仅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任直隶巡抚期间,命人写下《严禁馈赠檄》,命令所属官员一律不得趁年节收送礼金。康熙帝感其以百姓心为心,誉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古代廉吏清官在面对公与私、廉与贪、俭与奢的纠结与碰撞中,通过不断修身律己,立“心”,强“心”,从而达到抵御外来诱惑,清廉守正的目的。“述往事,思今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官员,忽视了“心”的锤炼,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声色犬马中迷失初心、迷失自我,甘愿被围猎。“心”堤一旦坍塌,没有了敬畏之心,底线丧失,行为便肆无忌惮,什么都敢践踏,最终泥足深陷、不可自拔,最终走向违法破纪的不归路。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得出的科学论断,为新时代标本兼治、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三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贯穿了思想道德、纪法规矩的要求,涵盖了“心”与“行”的准则。人心是天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本体丧失。面对诱惑,党员干部只有强化“心”的改造,存戒惧崇德性,形成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拥有坚如磐石的定力,明辨是非、守住底线,指引自己的行为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实践中,对干部不能“不教而诛”,必须坚持把廉政道德教育作为廉政建设的基础,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廉政道德微课堂、以案释纪释法释德等活动,源源不断地注入廉政“强心剂”,充分挖掘、厚植党员干部心中原有的“良知”成分、“善”的基因,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思想,然后踏实躬行地付诸实践,将其内化为自觉地自清自省、廉洁奉公、心行合一的行为。(遂平县纪委监委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