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谨慎 功成弗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继承、发展和丰富,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开出的治国理政的新“药方”。其中一味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党员干部最容易忽视、最不易坚持服用的,尤其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忘掉,变得居功自傲、得意忘形。古人在这方面早有警告,一再提醒后人要谦虚谨慎、功成弗居。
谦虚谨慎、功成弗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党员干部不懈前进的原动力。春秋末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著《道德经》提出自己的观点:“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大意是圣人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自恃己能、人为干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自我夸耀,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功成弗居的人能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做人做事态度,深知“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尚书·大禹谟》记载:“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大禹七十五岁时受舜帝之命,率大军征伐反叛部落三苗,仗打了月余却收效甚微。大禹的参谋益建议:“满招损,谦受益,常常就是天道……常言至诚感神,何况有苗?”大禹接受了益的建议,下令停战,班师回朝,并向舜帝陈述益的建议。舜接受建议,大布文德,三苗受到感化,不久归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道德的力量能够感化一切,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骄傲自满、自高自大永远是走向失败的推进剂。
谦虚谨慎、功成弗居的最高境界是“和”,是同舟共济。中国人讲求“和为贵”,坚信“家和万事兴”,认为“人和”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定性因素,“和合”是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的精华,放之四海而皆准。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大国际会议上一再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致力于携手全球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怀天下,共济苍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秉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坚持睦邻友好、以德怀柔,对人类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从不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更不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而是平等交往、互不干涉内政,始终以谦卑之态低调行事。广大党员干部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也应该在生活、学习、工作、处事等各方面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刻怀德自重,牢记功成弗居。
要做到功成弗居,首先要做到谦虚谨慎、不急不躁。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中国人而言,谦虚谨慎已经内化于心、深入骨髓。谦虚谨慎是古人待人接物、处世理政、治学修身的良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向师襄学琴,承认自己种庄稼不如老农。据史料记载,孔子东游,面对争论早晨中午日远日近的两个小孩,不是不懂装懂,而是坦白承认自己不能正确判断谁是谁非。陈师道在《拟御试武举策》里说:“君子胜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诚服之也。故曰:满招损,谦受益。”沈采《千金记·延访》也强调:“谦受益,满招损,常闻往圣之格言;贫无陷,富无骄,每记先贤之良训。”古人注重修养谦虚谨慎之德,用格物致知之法领悟大自然蕴含的道理,借咏竹自警自醒自况。徐庭筠在《咏竹》诗里赞美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郑板桥在《竹梅图的对联》中表扬竹梅“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还称赞竹子“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不独古人对谦虚谨慎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践行,今人也深有体会,有过不少这方面的言行,有的发出善意提醒,有的接受他人正确批评。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致开幕词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徐悲鸿在画展上诚恳接受一位老农指出自己的参展作品存在的不足。人不可能万事亨通,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以谦虚谨慎之德待人律己,以功成不全在我之心正确对待功名。
牛顿谦逊地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民谚也说:“越是成熟饱满的稻穗,越懂得弯腰。”农民们一辈子伺候土地,供养世人丰衣足食,却依然放低姿态,谦逊得如脚下厚德载物的土地。党员干部无论官居何位,身处哪个工作岗位,做出的贡献即使堪比日月,也应该不骄傲、不懈怠、不停止,像农民一样躬耕田亩,像星辰一样在轨运行,不因自己发光而掩盖他人的光芒。(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