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听逆耳言 善谋利民事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能否在群众的“牢骚话”里听出真需求,在“带刺声”中辨明真问题,既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也是衡量治理能力的标尺杆。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唯有以“闻过则喜”的胸襟广纳诤言,用“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问题,方能在逆耳忠言中找准民生痛点,于躬身实干里书写为民答卷。
听逆耳言需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智慧,这是善谋民事的前提。北宋名臣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面对百姓“官仓硕鼠肥”的民谣,不仅未加责难,反而从中洞察出漕运积弊。他顶着压力裁撤冗余官吏,改革粮食转运制度,终使“东南粮仓”重现生机。历史昭示我们,群众的牢骚往往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某地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一句“刷墙顶什么用,下水道三天两头堵”的抱怨,让干部意识到“面子工程”的虚浮,转而将资金投入管网改造,真正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难题。这种从逆耳之言中提炼治理智慧的能力,恰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素养。
纳逆耳言更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这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晚清名臣左宗棠在陕甘平乱时,面对百姓“官军如匪”的控诉,不仅严惩扰民士卒,更顶着“动摇军心”的弹劾,推行“屯田安民”政策。这种将批评化为改革动力的魄力,至今仍具启示意义。当代基层治理中,某县农业局长在收到“扶贫牛都进了干部家”的匿名信后,没有急于辟谣,而是带着问题走遍全县37个村,最终查实个别村干部优亲厚友问题,并建立起扶贫资产动态监管系统。事实证明,越是尖锐的批评,越可能直击问题核心;越是刺耳的声音,越需要担当作为的勇气。
化逆耳言贵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笃实,这是造福于民的根基。明代清官海瑞任淳安知县时,将百姓“县衙门槛高过山”的讥讽化为动力,不仅拆掉衙门高槛,更创立“鸣冤鼓”制度,让民意直通官邸。这种将批评转化为行动的务实作风,在新时代更显珍贵。某市在“12345”热线接到群众反映“办证跑断腿”后,没有停留于解释政策,而是推出“无证明城市”改革,通过数据共享取消证明事项1200余项。数据显示,改革后群众办事满意度提升27个百分点,生动诠释了如何把“批评声”变“掌声”的治理逻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群众的逆耳之言,恰是照见治理短板的明镜。从范仲淹听民谣而革弊政,到左宗棠纳诤言以安民心,历史长河中的治理智慧始终在告诉我们:真正的为民情怀,不是在歌功颂德里建亭台楼阁,而是于批评建议中修民生工程。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逆耳忠言”为镜,照出作风之弊、行动之惰、担当之缺,在倾听、反思、改进的螺旋式上升中,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清单转化为“幸福指数”答卷,在时代大考中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案。(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