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考验处 尽责幸福时
吉林省舒兰市市委常委、市人武部上校政治委员周昆训,在指挥民兵抗洪抢险的过程中壮烈牺牲。人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生前留下的笔记本里有这样一句话:“越是艰难处,越是考验时;越是尽责后,越有幸福感。”周昆训的真切体会、真情流露,不只是写在纸上,还刻在心中,他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绝对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对人民无限深情。
最艰难的地方,往往是最能考验人的地方。对党忠诚、对事业负责、对人民深情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由内向外、由言到行的全过程,是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和身体力行。周昆训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在这场罕见的洪灾带来的大考面前,周昆训没有做旁观者,没有置身事外,没有视而不见,更没有临危退缩,他以军人的果敢能战,组织、带领、指挥舒兰民兵第一时间冲在最前边,连续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装卸防汛物资,封堵决口溃堤,抢修危险工段,配合当地政府转移疏散群众,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周昆训牺牲后,吉林省有关部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吉林楷模,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最美国动人”,吉林省军区全区、吉林省全省、全国国防动员系统开展向周昆训同志学习的活动。
艰难困苦考验着党员干部,也锤炼着党员干部成长。在每一次大灾大难来临之际,首先挺身而出、行动最迅速的是党员干部。一九九八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9年至2022年阻击新冠,哪一次“战争”不是生死抉择,哪一场“战斗”不是党员干部挺身在前?战争年代的冲锋陷阵也好,和平时期的脱贫攻坚也罢,无数像周昆训一样的党员干部都选择了在场,在艰难的现场为国为民流血流汗。党性在一次次磨砺中愈发闪亮,意志在一次次风雨浸洗中更加坚强。正像一位诗友所言“洪水难夺英烈志,老区永续后来人”,周昆训虽然走了,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激励着更多人向他学习,在披荆斩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越是在尽责之后,越拥有幸福感。人生不是一次独来独往的旅程,不是只为自己谋幸福的单向旅行。人这一生,肩头扛着多种责任,在为自己付出、同时为他人尽责中捕捉幸福,从而让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父母抚养子女健康成长,就会感到幸福;医护人员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就会感到幸福;军人守住了祖国的每寸土地不丢失,就会感到幸福;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中得到群众认可点赞,就会感到幸福。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幸福便随之而来。谷文昌为东山百姓降服“沙虎”,焦裕禄为兰考人民除掉“三害”。杨善洲退休后回家乡义务植树22年,留下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太行山愚公、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当地群众改变种植模式,帮助十万农民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梦想。他们长年心系百姓,毕生自我奉献,在时时处处的尽责中让生命发光发热,在光与热的传递中感觉到幸福无处不在。周昆训到舒兰市任职人武部政委的第一天,就在日记本上写下一首小诗《舒兰,你好!》:“从军二十九,今日到舒兰……待到初有成,武装舒兰城。”时隔一年多,他的生命却在抗洪抢险中定格于46岁。烈士魂归故里,确山倾城相迎。十里干群佩白花,一街两巷执挽联。倘若烈士在天有灵,在天有知,一定会展露微笑,用幸福的眼眸回应亿万敬仰他、感谢他、悼念他、学习他的人。
对于渴望快速成长的人来说,困难是垫脚石;对于视工作为生命的人来说,尽责是幸福的源泉。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逆风而行才能考验脚力;人生不欢迎独善其身,尽责才会让生命增值。周昆训从确山出发走进军营,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刻苦锤炼,练就了钢筋骨、铁身板,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是广大党员干部中的光辉典范。一颗星的陨落,必然有更多的星闪现;一个英雄的离去,将激发更多的英雄沿着他的足迹前行。(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