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清风文苑

万事须有纪

发布时间:2024-11-26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纪,从糸、己声,《说文解字》中有言:“丝别也”,本义指丝缕的头绪。古人在煮茧缫丝时,通常是将几个茧的丝头(绪)并在一起,这样就能在卷绕的过程中合成一根丝线。无论是茧抽出的丝,还是合成的丝线,都有其首,这个首就是纪。有了纪,才能合成一根丝线、合成一把丝束,才能有条有理,多而不乱。因此,在文献之中用纪的这个意义来做比喻,《礼记·礼器》中就将礼比作纪,说:“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

纪的本义,意味深长,久而久之,纪也就引申出了要领、法则、法纪、政纲、纪律等等意义来,由此又引申用于天象时令、史书体裁等领域。《吕氏春秋·论威》中将义比作“万事之纪也”,是说义乃万事的法则。《后汉书·邓寇列传》“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中的“师行有纪”,指的就是纪律。

早在先秦时期,“纪律”一词就已经广泛使用了,如《左传•桓公二年》说,“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意思是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纲法度。汉代徐干的《中论·历数》中说:“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这里的纪律则是规律规矩之意。《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写孙策大战太史慈、太史慈被活捉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原来太史慈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也正是说明了纪律的重要。有时候古籍之中出现纪律,是专指军纪而言的,不过也可以看到,虽然古代纪律一词含义丰富,但其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切实加强纪律建设,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进一步发扬纪律严明这一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党员干部要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准则,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西平县纪委监委 闫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