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清风文苑

纺车

发布时间:2022-04-18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纺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家庭是一种很常见的生产工具。在封建社会,中国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纺车就是解决人们穿衣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因日寇封锁物资匮乏,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延安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都带头学过用纺车纺线,并被评为了“纺线英雄”。

  在我小时候,我家有一台祖传的旧纺车,我也曾学着外婆的样子,坐在蒲团上有模有样地纺过线,所以印象很深。

  在旧社会,农村大多数家庭都穿不起绫罗绸缎,穿的粗布棉衣都是棉花纺的线织成的。因此,纺线也成了织布的第一道工序。我家的纺车是那种自制简易的纺车,纺线前先把折叠起来的纺车搬出来架好——这是由一个木制支架、摇柄、转轮和线轴纺针组成的简易工具,架子上竖着两块平板立柱,顶端开有相对的两个同轴圆孔,两孔之间装有一个滾筒轴,轴筒两头沿圆周边均匀插入共八对长短一致、宽约三寸的木板,木板顶端用粗线或细绳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大转轮,用细麻绳作皮带将纺针轴轮与纺车大转轮相连接,轴的一端装有一个摇柄,另一端是固定纺锭的纺锤,纺线时把弹好的棉花放在左手边,然后坐下双臂伸开,左手续棉花拉线,右手摇纺车的摇柄,纺车的大转轮就会带动纺锤转动,手上抓着棉花,持续把棉花均匀续上,并随着纺锭的转动轻轻后拉,细细的棉线就纺出来了。等纺出的线够长时,一回手棉线就缠在了纺锤上了。

  纺车结构简单,做起来取材方便,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却非常实用。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纺线看似简单,右手只管慢慢的摇,左手不断续棉花拉线就行了。然而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两手协调配合不好,拉出来的线不是容易断开,就是粗细不匀。

  有个歇后语叫“老婆纺线——慢慢上劲”,就很贴切地概括了纺线的技巧。我外婆有着娴熟的纺线技巧,不但双手配合默契,而且摇纺车也很有节奏感,纺车发出的嗡嗡声也如同音乐一般悦耳。

  那时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却很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借鉴。因为身上穿的每一丝一缕的确来之不易,才会倍加珍惜,许多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甚至可以穿上几代人。纺车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民俗馆中的展品,勤俭节约的传统和习惯希望不被后人遗忘,仍能代代传承下去。(邹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