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记忆
今天清晨,阳光撒进房间,2022年,正式开启。
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凡数之始称为“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 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 元辰”、 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 元春”、 唐德宗- 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 元朔”。
“元旦”一词系中国“特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22年的到来,它迎来了“73岁”生日。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也就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小时候,没有元旦的概念。听大人们说快过元旦了,以为说的是鸡蛋,脑海里就浮现出冒着热气,刚煮出来的圆圆的鸡蛋。
记忆中的元旦是开心幸福的,大家都盼望着过元旦,元旦放假小伙伴们可以“舞枪弄棒”一起玩耍,特别开心。玩累了回家攀到父母身上撒娇打滚。而父母却不敢与孩子“生气”,根据传统习俗,元旦是不能发脾气的,否则今后一年都免不了要“受气”,于是父母就纵容孩子们“左蹿右跳”,只是有时会皱皱眉头瞪一眼孩子。
记忆中的元旦家里总会有好多美食,元旦这天,我总会催着爸爸问什么时候置办年货,每天都在期待元旦节到来。
记忆中的元旦是热闹的,大街上张灯结彩,装扮一新,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走街串巷好不热闹,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记忆中的元旦是温暖的,家里人聚在一起,一起包饺子,边看电视剧边讨论剧情,其乐融融,场面非常温馨。
元旦的记忆,是新年最初的记忆,也是悠悠岁月的里程碑。转眼间,34个元旦已经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其中有在大连军营中陪着战友们度过的元旦;在河南老家中陪着父母度过的元旦;在青岛求学中度过的元旦;在郑州工作中独自度过的元旦。2022年,我与妻儿相伴,一起欢度元旦。
一元复始,知岁月;万象更新,长精神。生命如尘,时光如水,过去的痕迹已随了流年,走过冷暖的岁月,方知生命的厚重;时间的脚步从新的起点开始,又一次要跋涉新的年轮,每个生命都在通向自己的希望之门。不负岁月,不负自己,步履不停,一往情深。新的一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愿年年有好景,岁岁皆长安,每个人都能顺利抵达时光的彼岸。(确山县纪委监委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