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宣传教育>廉政时评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塞罕坝为广阔背景,以一批从林校毕业的青年学生为人物群像,以塞罕坝先遣队队员的奋斗精神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历史壮歌。

  电视剧塑造了一批爱祖国、讲奉献、血肉丰满的年轻人形象。冯程、覃雪梅、那大奎、季秀荣、沈梦茵、隋志超、孟月、武延生等是从林业大学、林业中专毕业的学生,他们受时代感召,抱着到最艰苦的地方锤炼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奔赴塞罕坝,在塞罕坝演绎出一幕幕悲喜人生。当然,他们中有像冯程、覃雪梅那样渴望奉献青春、扎根塞罕坝、绿化祖国、改变恶劣环境的思想纯正的大学生,也有像那大奎、武延生那样为了追逐爱情、随“女朋友”来到塞罕坝工作的大中专学生,这些形形色色的青年在条件极为艰苦、环境极为恶劣的塞罕坝,上演了那个时代独有的“人生剧情”。该剧的主人公之一冯程是林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学的是木材加工专业,曾在大学里当过老师。他是第一位放弃大学的舒适环境和优厚待遇,只身到塞罕坝建功立业的青年;他是第一位吃住坝上,独自在坝上坚守三年、育苗植树的年轻人。他身上有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父亲一样的血性,有为家乡、为林业、为圆心中的梦而不服输的韧劲。女朋友弃他而去,他没有一蹶不振,只是把那份澄澈的爱默默藏在心中。他把树苗看作自己的生命,爱护幼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他富有悲悯情怀,在来塞罕坝的路上救起了一条饥饿的流浪狗,此后与狗为伴,坚守在冬季零下近四十度的坝上。初见到冯程的大学生们,以为他是个野人,头发又脏又长,胡子拉碴。然而,就是他,为了保护那棵傲然挺立在塞罕坝荒漠腹地,给林业人带来希望、点亮梦想之灯的“神树”落叶松,与一心盗伐者两度发生流血冲突,用鲜血、正气保卫了“神树”,捍卫了塞罕坝林业人的尊严,告慰了葬在“神树”旁的此头已向国门悬的父亲。冯程是该剧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他代表了那代林业人的光辉形象,由内而外闪耀着人性光辉。覃雪梅是她那批毕业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报名来塞罕坝的人,她看似柔弱的清秀里透着一股永不消退的坚韧,她是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对爱情有着冷静清醒的考虑和认识的女青年,她不忘学林的初心,坚守来塞罕坝的使命,为了心中的那份神圣,她可以不与身居高位、身为林业部副部长的父亲相认,可以毅然决然地拒绝有着严重人品问题、且屡教不改的“男朋友”武延生的死缠烂打式的“疯狂”追求,她是一位视祖国利益至高无上、把奉献青春当作无上光荣的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与男主人公冯程共同构成该剧中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冯程和覃雪梅这一对志同道合的青年男女,用热爱祖国、献身林业、扎根塞罕坝的无私奉献精神塑造出的光辉形象深深扎根于观众心中,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在新时代里为祖国建功立业。

  电视剧塑造了一批富有激情、充满睿智、永不后退的年轻人形象。当初的塞罕坝荒凉、冷落、寂寞,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放眼沙漠化,鸟兽不见踪;然而,自从来了这批年轻人,塞罕坝有了生机,热闹起来,是这批年轻人用激情点燃了死气沉沉的塞罕坝,用青春照亮了荒漠。他们血气方刚,不怕苦寒,不畏生死,一心扑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工作上,育苗,植苗,失败,再育苗,再植苗,再失败……一遍遍研究调整,一年年不气不馁,最终,他们把荒漠变成了绿海,把梦想变为了现实。冯程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面对坝上恶劣的生存环境,他没有退缩,立下军令状,一心一意反复做实验;面对受到野狼攻击、陷于绝望的武延生,他慈悲为怀、不计前嫌,果断冲上去舍身相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武延生和覃雪梅,且愿意为颠倒黑白、陷他于不义的武延生保守秘密;面对盗窃国家文物、背负人命的同事张福林,他没有放弃对张福林的挽救,在张福林的枪口下正气凛然,用真诚和道理感化了张福林投案自首、重新做人;面对因大雪封山、绝粮多日、饥饿难耐的“战友”,他先是以掏来的“地羊”为大家改善生活,后在无奈之下打算勒死与自己相依为命、有救命之恩的“小六”,以拯救大家的生命;面对覃雪梅的好感和对他的爱情暗示,他没有冲动,在确认“女友”还安好地活在香港,覃雪梅与武延生彻底决裂后,接受了迟到的“爱情”……除了武延生、闫永利,激情、睿智、进取、奋斗是这批年轻人的共性,是那个时代极具可贵的品格,值得后来的青年人学习、传承和发扬。

  电视剧的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发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最美的青春》中的矛盾冲突清晰而随处可见,虽不是反特、探案一类的悬疑剧,却也极具吸引力,揪着观众的心。决心改造大自然的人与肆虐的恶劣环境之间的殊死“搏斗”带来的长久冲突,保护“神树”的林业人与偷伐“神树”的村民之间的激烈冲突,还有爱情的攻与守造成的冲突,同事的怀疑、误会与不主动自证清白带来的矛盾冲突,等等,都增强了该剧的吸引力。但吸引人的主要内核是该剧昂扬着向上精神,反映着时代特征,充满着正能量,彰显着时代主旋律,与那些感情泡沫剧相比,《最美的青春》形与神兼备,表与里皆美,是近年来呈现给广大电视观众的不可多得的好剧之一。

  回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感觉到年轻真好。年轻人精力旺盛,年轻人心怀梦想,年轻人对生活充满渴望,年轻人敢想敢干。三十多年前,十八、九岁的我走出校门,在一所条件简陋的乡下初中任教,两年后被调到该乡的重点初中任教导主任。那所重点初中是我的母校,师生不是很多,吃住条件远逊于现在,可是,那所学校里老师的奉献精神、学生吃苦向学的精神至今令我难以忘记。由于校舍紧张,教师只得寝办合一。我住在教导处,每天起床铃一敲响,我就立即放响大喇叭,用激越的歌声振奋学生的精神,催促学生赶快起床,到操场集合跑操、做操,以朝气蓬勃的状态迎接崭新的一天。那时,没有政教处,教育、教学两大职责都集中在教导处,忙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毕业不久,由于年轻,也由于敬业,领导对我特别信任,把重担压给了我。教导处只有我一人,编制课程表、组织听评课、组织大小考试等教务工作,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卫生安全等政教工作,都要做实做好。我担任两个班的思政课,定期组织的优秀生“对手赛”,命题、改卷、统分等工作由我一个人负责。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因为那时年轻自信、有激情、有事业心、有拼劲,就很难保质保量完成那些工作。两年后,我被调到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寄宿制初中担任政教主任,长年坚持周日晚带班,午后两点准时到校,校里校外巡查,防止早到的学生受到欺凌伤害。虽说双休日只能休一天半,但职责所系,我无怨无悔。校园广播设在政教处,播音员每周五都要向全校师生播音,为了提高播音工作质量,丰富播音内容,化育学生心灵,我亲自撰稿,为学生奉上一篇篇精短散文,为校园生活增添别样亮色。吃苦、奋斗的结果是,我的工作得到了师生认可、领导肯定,同时也锻炼了文笔,并与所教学生和一任任播音员结下了深厚情谊。

  一分辛苦一分才,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艺术性的再创造为手段,以演员的出色表演为载体,为观众呈现了塞罕坝林业人的别样风采,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与如今的美丽的塞罕坝风光相映生辉。通过观看此剧,回忆个人工作片段,我有理由相信,塞罕坝精神永不过时,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