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 | 皓月当空洒清晖
十五刚过,圆圆的月亮已经被灰暗的雾霾遮掩了大半,朦朦胧胧的,黑夜深沉,月色晦暗。
“孟兄,你看那夜幕,是真的看不到一丝光亮,”刘崇德感慨,“就像这世道,让人无能为力、心生绝望啊”。
“崇德兄,话不是这么说的,”孟清晖摇头,“月亮还是在天上挂着,无论如何,都有月光挥洒,照耀着前行的路啊”。
“哎,这天空中尚能有月光照亮,可这世间……一片泥沼啊!”刘崇德握着酒杯的手倏地收紧,泪水轻扫脸庞也毫无知觉。
“世事昏暗,吾辈便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这人间一隅还是能照亮一点的!”
“我将此身向明月,皓月当空洒清晖。孟兄无愧清晖之名啊。”刘崇德赞叹,“可怜我读了半生圣贤书,连舍生取义的勇气都没有,枉费圣人先贤的教诲,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书生啊……”
刘崇德醉倒了,孟清晖将他送回屋里休息,自己再次回到了院子里,抬头看那天空中高悬的明月,身子立得笔直,直至日月轮换,朝阳初升……
明启三年,西北戎狄侵略边疆,监察御史孟清晖上书帝王,请求朝廷用兵西北,击退戎狄并收复失地。那些溜须拍马、“深得帝心”的官员们早就看不惯孟清晖这个清廉、正直的硬骨头了,想借机把孟清晖剔出权力中央,便阴阳怪气道:“孟御史既然有心收复失地,那不如自己去好了,说不定还能建功立业一番,赢得一片美名呢!”他们本期待看到孟清晖怕死退缩的丑态,想借此嘲笑一下孟清晖,但是谁能想到,孟清晖这个已经五十五岁、年老体衰的文臣欣然接受了旨意,领了个安抚使的官职就前往边疆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漫漫黄沙之下掩埋了多少我族大好儿郎的热血啊……”登上边关城墙,望向西北那片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戈壁,孟清晖感慨万千。
“安抚使大人,小的不明白您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边关?听说京城里有十里长街,华灯璀璨,真想亲眼去看看啊。”一名城墙上的小兵忍不住说道。
孟清晖笑了笑,“有些事,不论身在何处,总有人要去做的,不是我也还会有其他人的。”
“小的没念过什么书,听不懂大人的话,但是我知道大人是一个为民请命、清清白白的好官,您来了这里自然就有您的道理。”
“好官吗?也许吧,我只希望这世上多一些像我这样的人,不然啊,就像那月亮,孤零零地挂在天上,未免也太寂寞了点。不过,照亮了路了,总归是好事!好事哈!”孟清晖大笑。
小兵并不懂孟清晖的话,但是在某一瞬间,看着孟清晖在月光下被拉长的影子,他觉得安抚使大人似乎有些……孤单?
明启十年冬,西北戎狄再次来犯,由于敌方秋季牲畜因疫病大量死亡,此回进攻异常激烈。孟清晖带领边关的将士们誓死抵抗,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甚至站在城头亲自上阵。明启十一年,敌军久攻不下,决定倾巢尽出,全军出击,拦截朝廷援兵,与孟清晖的军队在边城死战。那夜火光冲天,这座边城被照得如同白日一般,孟清晖靠坐在城墙上,眼神中尽显疲惫。“援兵,到不了了……要守不住了……”他看不到希望了,这一瞬,他再也掩饰不住那份油尽灯枯的疲态。“此身长报国,视死忽如归。这一生,也算值了……”孟清晖缓缓地抬起手臂,想要接住那一捧清亮的月光……
南方响起奔雷般的马蹄声,“援军到了!援军到了!”年轻边卒们大喊,孟清晖笑了,然后再也坚持不住,闭上了眼睛……
在孟清晖坚守西北边关的那些年,西北戎狄未曾有一刀一马进入关中,边城百姓未曾有一起因战乱伤亡。谁言百无一用是书生!
景和元年,西北边关外一座坟墓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坐在坟前,“我将此身向明月,皓月当空洒清晖,清晖兄,你的志向终归是实现了,如今的年轻人都以你为榜样,上忧君王,下体民情,文能安天下,武能振家邦,守国门、安社稷,观的是一片盛世太平啊!清晖兄,薪火相传,星河长明,你这抹清晖,终是照亮了这人间一隅啊……”
“清晖兄,我该走了,我领了个教书的行当,也算是有点儿事情做了……”月光照耀在老人沧桑却又和蔼的面庞上,目送他渐渐离去。天空中明月依旧,万抹清晖照拂着那些如明月一般前赴后继的人们,一起期待着那初升的朝阳。(西平县纪委监委 闫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