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宣传教育>廉政时评

为樊锦诗的“传家宝”点赞

发布时间:2021-01-30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樊锦诗何许人也?

  樊锦诗荣誉等身。她是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石窟保护与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党的十三大代表,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9月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2020年5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樊锦诗看淡钱财。2014年退休时,樊锦诗一次性捐掉公积金账户里的45万元。2019年8月,樊锦诗荣获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2000万港元的奖金她一分不拿。樊锦诗每年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万元,捐给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至今坚持了24年。

  樊锦诗教子有方。她在子女小的时候就叮嘱他们不要太看重物质,吃饭时不能浪费一粒米。儿子彭予民直到初中毕业,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带补丁的,鞋子是结实、耐磨的解放鞋。樊锦诗给他买裤子总是特意买大号的,先把裤脚卷起来,等长高一些就放下一截。彭予民的裤子“穿到最后总是层次分明,上面已经洗得发白,下面是浅蓝,再往下是深蓝”。樊锦诗经常教导儿子少谈钱,多比学习。

  樊锦诗继承了“传家宝”。樊锦诗小时候家境优渥,母亲却不让她大手大脚花钱,买一毛钱的电影票不多给一分钱,这样的家教让樊锦诗从小养成了节衣缩食的习惯。一件物品,只要还能用,樊锦诗就会一直用。她结婚时置办的一件外套,穿了40多年,里子全磨坏了仍不舍得扔;刚工作时单位发的床板,她坚持一直用,丈夫调来敦煌后,直接在边上拼了一块继续用;酸奶喝完了,她还要倒点凉开水涮涮喝掉,空瓶子留着继续当储物罐用。樊锦诗继承了艰苦朴素、勤俭度日的传家宝,对她来说,名利只是过眼烟云。

  樊锦诗是个凡人,又不是个凡人。樊锦诗是父母的女儿,是孩子的母亲,是丈夫的妻子,是国家公职人员,与大多数人没多大区别。然而,她毕业于名校,是中共党员,一生获得过很多重要荣誉,她捐款无数,视名利、金钱和物质如粪土。或许正因为不为名利所累,不被钱财挂心,樊锦诗才活得轻松自如,活得阳光灿烂,精神上的健康带来了身体上的硬朗,八十多岁了饮食正常,耳聪目明声朗。退休后的她含饴弄孙,陪小孙子读书学习,扮演好传帮带的角色,减轻儿子的负担。

  樊锦诗把“传家宝”留给子孙。正是受到樊锦诗的言传身教,她的儿子孝顺、开明。他们从不干涉母亲如何处理自己的财产,任凭母亲决断。只要母亲高兴,他们就高兴。樊锦诗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把艰苦朴素、勤俭度日视为传家宝,传给了她的儿辈、孙辈。樊锦诗知书达理,明白孰重孰轻,与其留下钱财给子孙,不如留下自食其力、艰苦朴素的精神给子孙来得长久。道理谁都明白,可是很多人临事而迷,决断起来还是不忍不舍,总想在物质上为子孙做好铺垫,立下长久之计。从古至今,有多少贪官欲壑难填,大肆受贿索贿,收刮来的钱财不计其数,几辈子都花不完,却不知收手,恨不得积累金山银山,让几代人坐享其成。与樊锦诗相比,高下立判。

  世上的传家宝很多,却大相径庭。有人把金钱留给子孙,有人把房产交给儿女,有人把古董留与后人,樊锦诗却把独特的“传家宝”——艰苦朴素、勤俭度日留给了她的儿孙。这让人想起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身处高位,却不贪不占,以身示范,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方面,用实际行动为全国的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

  樊锦诗虽不是伟人,她的精神品质与伟人无异,她的“传家宝”值得每一位公民借鉴传承。倘若如此,民会更富,国会更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指日可待。(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