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廉政要闻>清廉天中

原创时评 | 发扬牛的三种精神 续写中国辉煌

发布时间:2021-01-13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里,2021年是农历牛年。旧历牛年未至,关于牛的话题却早早在网络上掀起,牛的形象再次被街谈巷议,人们对牛的崇敬感情再次被激发出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几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是我国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在悠久的农耕社会里,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与人们朝夕相处,代替人力耕田犁地,不辞辛苦,毫无怨言,付出了艰辛,赢得了尊重。虽然,农业机械化的迅猛发展,机器取代了牛,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其它动物无法取代的,牛的形象一直为书画家钟情,牛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歌颂。

  向老黄牛学习,就要发扬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自嘲》诗里爱憎分明地宣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甘愿像老黄牛一样俯身低头,为人民大众倾尽全力服务。鲁迅是这样以诗明志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弃医从文,以笔作枪,把文字当子弹,为广大被剥削压迫的民众鼓与呼,为争取全民族的解放斗争而觉悟民心,奋起反抗,走向光明。北宋的宰相李纲曾写过一首《病牛》,赞美牛的奉献精神:“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党员行动的最高指南,只要始终围绕这一宗旨和指南,把实事做好做实,就践行了为民服务的老黄牛精神。

  向老黄牛学习,就要发扬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牛甘于奉献,牛吃苦耐劳,牛具有拓荒的坚韧毅力。著名诗人臧克家以牛自喻,深情吟唱,表露心迹:“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知青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垦荒大军,进驻东北三江平原,在亘古荒原上拓荒种粮,把荒芜之地变成了中国粮仓,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开拓、创新、发展,三位一体,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拓荒牛精神的支撑,用拓荒的意志敢于踏出一条新路,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从而赢得主动权。事实证明,唯有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他人,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向老黄牛学习,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一穷二白走向小康社会。“自力更生”自毛泽东于1945年8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提出来之后,丰富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共产党人发愤图强的不竭精神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不过时,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历代领导人都强调“两个务必”,告诫党员干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难中克服困难,在成功后保持清醒,不骄不躁,像老黄牛一样艰苦奋斗,就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造起令世人慨叹的“人间天路”。

  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只要我们在牛年里发扬牛的三种精神,为民服务,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化草为奶,续写辉煌,最终实现“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的幸福生活。(确山县纪委监委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