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 | 父母家风,伴我成长
1955年10月,我出生在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杨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我还有一哥一弟。当我五六岁记事能到处乱跑的时候,爷奶已在大饥荒之年去世。父亲在公社工厂上班, 当时他是会计,但他很勤快、聪明,先进技术都派他出外学习,他会修理很多机械,也会打造纺线车、织布机 、播种的,以及各种家具且做工精细。每当下班回家,都有村里人找他打造个纺车、做个小板凳的,他从来没有推辞过,不但加班赶活儿,更没有要一点报酬。
我的母亲也是人们常说的“百能百巧”,绣花、织布、裁衣、样样都会,经常帮人裁衣做衣 。
母亲更是一位乐善好施之人。60年代初正是饥荒没饭吃时,一个讨饭的到我家说饿的走不动了,家里只有几个菜丸子,母亲都拿出来给他吃了。
大食堂解散后,家家都可以自己做饭了,生活中,母亲是这样交代我们,要饭的来了,别给人家嘴巴子(意思就是吃剩下的)。那时,父亲有时候还能从厂里带回一点果点、饼干之类。母亲总是说:“给你大奶、三奶送点尝尝。”
后来上学了,母亲再三叮嘱,无论走到哪里,不要随便摸人家的东西。当时,村里女孩不上学的多,她们在午后或者夜里到生产大队里偷麦穗、豌豆角带回家蒸熟吃,我馋的至今都难忘那情景。
75年寒假我高中毕业,在大队宣传队。7月发洪水,当时一夜暴雨,土屋内水已一尺多深。驻队干部和大队书记立即通知我们回家。大队离我们家只有二里路,当趟水走到家时,水已至腰深。进院后,只见母亲和哥哥用长凳,木板凳搭起高架,把衣、被、食物等搬出放在上面,一问父亲才知道,他去送一个过往路人,说是邻县上蔡的。当时他毫不犹豫,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家庭财产,把那人送到离我们村六里路的村头。回来时,水已到胸部。
76年洪水过后恢复生产,在大队干部和学校领导的推荐下,我在大队小学当了民师。调任至西关小学教书时,班上一名学生很聪明,但家里穷,就要被迫辍学。我非常珍惜这颗好苗子,决定资助他继续学业,并让他在我家吃住。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平舆二中、平舆一高,最终步入大学的殿堂。我委托丈夫送他上学,并给他交了学费。
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我资助帮助过的学生数不胜数,年年工作先进,这都是父母德行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保持一颗爱孩子的心和一种深深的敬业精神。
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一细胞。良好的家风家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回首过往几十载,我感到 日子虽平凡而忙碌,生活却是充实而丰富;经济虽然不富足,但是精神愉悦且知足。(平舆县射桥镇 贝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