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明养“廉心”
近年来,在公开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案例中,公车私用、私车公养及公款消费等公私不分的案例虽不算突出,但依然不可忽视,因为一切贪腐发端都缘于公私不分。
公私分明,就是要做到公是公、私是私,不占公家一个钉子的的便宜,不揩公家一滴油,不沾公家一分钱的光,守住做人清白的底线,守好做官廉洁的基石,常怀“廉心”,方能做到清正廉洁。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他的《竹坡诗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李氏家族有一人当官“极廉介”,公私泾渭分明,分毫不苟。有一天,他正秉烛办公,忽然有人送来一封家信,即“灭官烛,取私烛阅书”,就是说,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起自己的蜡烛,来读这封私人的信件。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把公私分明做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廉洁的最高境界。
其实我们共产党人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1952年,一次警卫员给彭德怀老总泡茶。他发现茶叶和平时自己喝的不一样,一问是管理科送来的,彭总当时就火了:“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彭老总要求公茶与私茶分开放,个人喝茶绝不从公家茶罐拿,这不也正是分私分明的典范吗?
公私分明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长期党性修养的表现,更是共产党员高尚情操的体现。
然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慷公家之慨满足一己之私利,变着法子公款吃喝,想着办法公费旅游,明知这些行为触碰了纪律的红线,却想方设法进行规避,暗中违背中央八项规定,不以为耻,反认为自己做的高明。公私不分是私心在作祟,一些人就是从占公家便宜开始滑向腐败泥潭的,从吃点儿喝点儿拿点儿开始,一步步养肥了自己的贪心,随着贪腐之欲膨胀,开始绞尽脑汁做着损公肥私的事儿,或以权谋私大肆敛财,或假公济私贪污腐败,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公私分明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廉洁意识,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纪律观念。只有树牢了公私分明的廉洁底线,才能在物欲面前不为所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超然物外,重名节而轻财货。才不会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坦坦荡荡。
公私分明不仅靠的是制度和纪律的约束,更要我们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严以律己,时常保持一颗“廉心”,这样,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清正廉洁好公仆。(正阳县纪委监委 邹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