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宣传教育>廉政时评

“差不多”心态不能有

发布时间:2019-12-31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胡适笔下的有个“差不多先生”,此人凡事觉得“差不多就行”,凡事认为“何必太认真”。他得过且过、容易满足、懒惰散漫的做事风格,常被人们引以为戒。而“差不多”心态在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差不多”、“大概是”、“应该就这样”、“好像是”等就成了这些“差不多”心态者的“经典语录”。

  “差不多”其实差很多。比如在一些机关单位部门,工作人员在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经常听到领导说“差不多”;工作人员往往听到后,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不再努力,不再精雕细刻,该项工作也就告一段落,甚至从此束之高阁。又比如有些干部,没做调研乱发言,没有调研就没有依据,当被问及时,以“差不多”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如此种种也就造就了“差不多先生”。

  有这种“差不多”心态的原因在于,个别干部的职责意识不强,自己在工作上得过且过,不求进步,不求完美。一句“差不多”,既可以左右逢源、出了问题好交代、好推脱,又可以不出力、不费脑,乐得个逍遥自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文中指出,“一切不思进取、庸政怠政、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同人民群众期盼、同新时代新要求格格不入的”。可以说,好的作风是“差不多”心态的天敌。作风正,“差不多”心态就无处藏身;相反,作风不实,责任感就会缺失,工作干好干坏就无所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差不多”心态就会泛滥。

  “差不多”心态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若干个小的“差不多”,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差很多”。1%的疏漏往往会造成100%的错误,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照镜子”照得仔细不仔细,“洗洗澡”洗得干净不干净,是八九分还是十分,看似差距不大,却关系着问题能不能除根,关系着活动是否触及灵魂,也关系着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路”能否打通。看似一两分之差,却体现质的区别。

  一粒沙子只有经历长久的磨难和历练,才能变成一颗珍珠。“差不多思想”万万不能有。作为党员干部,不要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成一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而是应该用心去思考,把“对工作认真负责”当成一种习惯,凡事从积极的工作态度入手,奋发上进,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真正从思想意识上抵制“差不多”心态。(平舆县纪委监委 胡凯俐)